延伸「月」讀—聖經月曆2013‧【聖言共享】每月主題文章

驟眼看來,愛護他人似是「老生常談」的道理,但其實在今天弱肉強食,人人只顧爭取自己利益的社會中,要凡事皆為旁人設想,絕非易事。

耶穌說「好撒瑪利亞人」的比喻,正好顯示愛人/鄰如己的愛,就是祭司和利未人,他們在路上遇見傷者,但由於害怕這是陷阱,害怕因接觸傷者而不能參與宗教活動,他們不顧而去;然而,那撒瑪利亞人雖與傷者有著不同的文化及宗教背景,卻可以為傷者付出愛、為傷者包裹傷口,又願意付出金錢,並安排人照顧傷者。耶穌問:「誰是這傷者的鄰舍?」對耶穌來說,無論是任何種族、任何宗教,跟我們相遇的人,就是我們的鄰舍。

在今天的香港社會,住在我們周圍的,有不少貧窮人、有連最低工資也遭剝削的人、有少數族裔的人、有孤苦無依的長者、有單親的家庭、有八、九十後雙失的青年人,我們雖然不認識他們,但他們就是我們的鄰舍,我們是否願意服侍他們呢?

耶穌在世的日子,祂傳道的對象不乏稅吏、罪人、性工作者,且絲毫沒有輕藐之意,祂認為「有病的才需要醫生」,並勸勉門徒要「愛鄰/人如己」,「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力、盡意愛主—你的上帝,又要愛鄰如己。」(路10:27下)

為甚麼兩千年來,無數的宣教士願意放下自己本國、本家優越的生活和親人朋友?試想德蘭修女在加爾各答,服侍那些最貧窮、最卑微、垂死的人,去到遙遠陌生的國度,入住最貧困的社區,一邊從事醫護工作,一邊傳揚福音?正如聖經說:「我們各人務必要讓鄰人喜悅,使他得益處,得造就。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。」(羅15:2-3上)因為耶穌愛世上所有的人,不管他們是貧苦或富裕,被人厭惡或喜愛。

社區該是一個互助的網絡,不論貧與富都能安在其中。當鄰舍需要幫助時,我們不應吝嗇地給予協助;社區也是我們見證耶穌基督的愛的場所,當愛你的鄰舍、幫助有需要的人,就算沒有跟人講「三福」、邀請人到教會,其實已經為主作見證,已經活出耶穌基督「愛鄰如己」的教導了。

正因為我們都領受過上帝的恩典,讓我們邊做邊學,從愛弟兄、愛家人開始,培養愛眾人,尤其關愛有需要者的心。

(本文經文引自《和合本修訂版》)


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67號安年大廈902室(852) 2368 5147  (852) 2311 0167  info@hkbs.org.hk